【摘要】要真正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适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就应该从形式到内容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想象力;动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动口—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努力追求创新素质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学生 课堂 动脑 动手 动口
【中国图书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9144(2005)12—0123—02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全面展开,我们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课堂中的讨论、发言、课后的学习等等,从形式上看,确实体现了现代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路。我由于从事的工作关系,听过许多课,有汇报课、研究课、观摩课、优质课等质量较高的课。我们教师的确花费了很多的心血,也确实有比较高的水平,但从内容上来看,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而只有形式上的学生活动。这种只重形式而不注重改变内容的教学模式,恐怕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我认为,要真正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适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就应该从形式到内容上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
一、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想象力
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要创设问题意识环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具有的问题意识才能充分表露和展现。因此,教学活动中应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积极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个大胆的质疑精神,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提出问题;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教师都应充分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于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而探索的过程,往往也是思维的创新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想到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的问题。这类问题有一定的深度,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给学生充分的引导,让学生沿着问题,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设计问题的时候不能只是简单地问“是不是”或“对不对”,而应该多问一问“为什么”和“怎么样”。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的特点,是指具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或者假说的一种思维方式。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知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就应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定程度而成为质的飞跃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
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发散型问题,因为这类提问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如我在讲到载人航天英雄杨利伟的人生价值时,我首先给学生一段材料,要求学生思考:你从材料中读到了哪些信息?学生读完材料以后提出了许多问题:什么是价值?这里的价值与我们经济学中所学习的价值是不是一回事?什么是人生的价值?他为什么会有价值?他的人生价值是怎样体现出来的?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等等。我根据学生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再阅读教材,从教材中去找寻答案;第二步就是讨论,让学生在带着一系列问题的基础上去有目的、有意识地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如,在讲到“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时,我从学生都比较熟悉的一个寓言动画——“愚公移山”开始引入,在学生看动画之前,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静静地带着问题去看,不时还发出笑声。之后.我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进行讨论,讨论以后回答真是五花八门,有的学生说:如果我是愚公的话,我应该充分利用太行、王吾二山有利的条件,把它开发成一旅游圣地,以获取经济利益;也有学生说:愚公真是太笨了,这纯粹是得不偿失,为什么不搬家呢?搬家所花费的费用远远比搬山的费用少得多;也有同学说: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他破坏了生态平衡,违背了自然规律。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观,他这样做会造成水土流失气候改变,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还有同学说,我们是要学习愚公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我们做任何事,只要有愚公精神,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样,使课堂充满了乐趣,也充分开动了学生的脑筋。如果我们一味地问“是不是”或“对不对”这样简单的问题,那么学生思维的空间会受到很大的局限。
二、动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达到学以致用
刨造性思维源于实践、源于生活,理论联系实际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既是教育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决定的,也是学生掌握知识认知活动的客观要求。在教学中精选案例,以例说法,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搜集相应事例,通过讨论、质疑等方法,做到事理综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行统一是教学的又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不仅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并进而转化到自身的实际行动中。因此,我们必须要培养学生动手、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社会实践
活动的目的就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勇气,使学生在体验中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昂的活动热情,使他们不仅学会学习,而且学会合作,不仅学会知识,而且还学会
创造。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把不完全知识变成完全知识,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社会热点问题及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广泛收集材料,亲身体会、研究、讨论。雅贝尔斯认为:“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通过参与最新的研究工作而练习理解力。”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中“议一议”、“做一做”等栏目,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写出报告,这样来培养学生责任感,提高实践能力。我在教学“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电视中有一个广告叫“泻停封”,请问这则广告是否侵犯了谢霆锋的姓名权。于是我要求学生自己去查资料,去走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取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同时也使自己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深化。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动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类社会作为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来使用的一种意识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作者用来表现思想感情的材料和工具,是传递人类文明的载体,是心与心相互交流的工具。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它要求人们能把自己的意愿、想法准确地表达出来,把自己或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我们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此,我们在课堂上就应该给学生以充分动口的机会,把他们真实的观点、思想表达出来,才能达到对知识的深化和运用。我们可以采用课堂上充分的讨论发言,也可以采用课堂辩论来展现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口才的流利性,还可以通过演讲比赛来提高口才。甚至可以让学生走出校门宣传自己的班级、学校,帮助企业推销产品,等等。
总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新的能力,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加强训练,才能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创新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中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努力追求创新素质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0838-2551128 / 2551997/15181058620
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黄河东路261号
deyangFLS@163.com